互联网设计师的紧迫感在今年集中爆发,你还好吗?
作为设计师的你是否有知识焦虑?
我刚工作一年左右的时候,曾经经历过一次很大的知识恐慌。
那时候我还在做偏UI/视觉方面的工作,当时有前辈说视觉方面需要掌握C4D才足够炫酷;有高人说UI设计师需要更多了解一些产品和市场方面的知识;还有大牛说其实作为UID,开发方面也需要有所了解。而那段时间正好是sketch在国外很火的时候,Medium里几乎都是国外设计师在唱衰PS的时期,那sketch也需要花时间自学,再加上早已经吃上螃蟹的朋友们告诉我学会了sketch一定要好好练一下principle,那玩意儿做动效简直无敌;还有一部分朋友会告诉你原型就用墨刀Axure早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了……
在今天,如果一个UI设计师只会用ps和ai,我估计是找不到工作的,但是就一个ps功底扎实的设计师在三年前是完全可以只凭一个工具输出作品拿到高薪offer的。
知识和工具更迭太快,总让人手足无措。
我们设计师每天陷入很深的知识焦虑当中,我们看国外设计论坛,看UI中国看站酷,看互联网行业玩法,学习产品知识,了解交互,学习更多软件,不断提升视觉能力,在朋友圈转发各类优秀设计文章——这一切的一切,其实只是谋求一个心理安慰,这个心理安慰的意思是:你看我这么努力,应该不会被淘汰吧?
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很火,大概title好像是《知识付费两年来,我花5000块钱买到的四个教训》是说有人花了很多钱和精力沉浸在得到,知乎live这样的在线碎片化学习的平台,一段时间后结果发现自己一无所获。所谓的“一无所获”,大概是说没有掌握一个“大部头”的系统知识,得到的都是碎片知识,碎片易碎也易忘,一段时间之后不反复就…诶?我到底学了啥?
我们设计师的知识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孤独的个人具有反抗自己行为的能力,而群体则相反,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这是《乌合之众》中的核心观点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是设计师群体中的个体,而群体焦虑决定了个体焦虑;关于设计师群体特征的的变化趋势,《2017IxDC用户体验行业调查报告》中指出,整个2016-2017短短一年时间内,互联网设计行业从业者满意度下降了10%,这是一个悲伤却真实的数据:
摘自《2017IxDC用户体验行业调查报告》
由于培训班的量产设计师,确实给很多不求精进的设计师带来了压力和影响,也使得一些小型互联网创业公司产生了设计好招一抓一大把的感觉,在“低收入设计师人群显著增加,设计行业薪资涨幅放缓的大趋势下”,我经常可以在一些设计师群里面看到这样的言论比如:
“设计师活得好难”
“一定不能裸辞”
“今年工作是真难找啊我找了三个月还没找到”
“设计行业大势不是很好了怎么办”
是的,设计师的紧迫感在2016-2017集中爆发,大而且这样的紧迫感大量集中在小厂设计师中——随着行业大趋势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上进”、更加乐于“主动寻求知识”。
在寻找知识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设计师的信息焦虑大概存在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对自己缺乏明确定位,不知道应该补充哪个方面的知识;
第二种是确诊自己需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解决知识焦虑的第一种办法就是不学,对于被淘汰我无所畏惧,好的那请你关掉这篇文章。
关于如何解决知识焦虑,我大概会从下面几个通俗的角度说一说我的看法。
如何甄选知识:只学最适合自己定位的
每个人都说知识很重要,怎么甄别自己想要学习哪一块的知识?这里就要提到设计师的知识体系建设,在这里我大致截一个《腾讯设计通道--专业技能标准v1.01》里对一个UI设计师的技能体系图给大家看:
《腾讯设计通道--专业技能标准v1.01》 UI美术部分定义
这里的0、1、2、3代表的是要求等级。(具体其他设计职位比如交互设计,游戏UI,用户研究等我就不一一截图了,大家可以去后台回复关键字“腾讯设计专业技能标准”下载这个excel)
这个腾讯的设计师技能体系对照表放在这里作用只是FYI而已并不是文章的重点,作为一个UI设计师,面对交互的、产品的、视觉技法的、互联网行业的各种琳琅满目的知识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甄选呢?
这里只提供一种很玄学的思路:选自己喜欢并热爱的。
请切记,别人给你选的知识,都是他们认为重要的适合他们的知识,这并不一定适合你,而你自己适合什么样的知识,需要你自己遵守你的本心去判断。
我实习包括工作的前一年左右,还是很单纯的UI/视觉设计师,那时候一直的工作都集中在视觉上,工作和现在很多小伙伴一致的,设计app UI,偶尔画运营页,时不时做一点落地的物料包装之类。但是平时闲来我是很喜欢阅读的人,我会发现我一直以来都比较喜欢社会科学,喜欢研究人,加上大学受到的教育对行为和心理学多媒体画面都有很强烈的热衷度,所以随着工作一步一步的深入,我会发现我更加适合也更加感兴趣的点在交互上,所以这几年自学的东西一直往着人机交互设计设个方向在走,所以才变成了今天的我。(当然视觉的东西UI的东西现在也会去关注,但是就不会花很大力气了。)
想清楚自己真正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点是最关键的。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在大的设计师人群都在说UI比平面设计赚钱的时候,我的有一位平面设计朋友,转过去做了一段时间UI(他的UI也做得非常好)后来发现自己还是很喜欢平面的大视觉设计,他会觉得UI这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一点都不好玩。所以后来他一门心思扑在了平面和摄影这样自己更加热爱的东西上,经过短短一两年时间的修炼(他把此戏称为人生改造计划)之后就以一个令人惊艳的作品集和薪资加入到了小米某部门。
最近有个观点很火,都在说要做“T”字型设计师,要在一个领域作为主打,拥有突出的不可替代的能力,其他领域也要尽量延展自身视野。“T字型”的设计最重要的不是那些领域延展,而是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精研,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到上游,才会突出自身的价值。
但是由于刚入行的设计师接触的比较少,还并不能明白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所以推荐刚入行做互联网设计师的第一年,可以广泛涉猎视觉、产品、交互,用研等方面知识,这样有助于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旦发现这一块领域是越研究越有乐趣,那就咬定了不松开。制定一个短期目标,比如虽然我现在是一名UID,但是两年内我要变成一名交互设计师,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多甄选这个方面领域内的知识,这能给知识甄别提供一个大方向。
系统学习、碎片化学习孰优孰劣?
一般能问出这种问题的人一定是不像学习的人,真正想学习的设计师肯定两者都学啊,能怎么学怎么学,用尽一切方法和手段来学。我还是以我个人来说一下吧:
系统化学习,花大部头时间坑一块知识点,不易遗忘,适合有目标的对一些知识进行吸收和迭代,适合单身狗设计师(大雾);碎片化时间学习,可以是看一篇文章,看一个视频,甚至是浏览设计网页等等方式,易遗忘,需要对庞杂的知识做好梳理。
我一般系统学习的方式是以读书为主的,读书这件事是一个技术活,从前期选书到读书到一段时间之后的复习(如果这本书值得复习的话)都是有讲究的,
比如最近赋闲在家的话每周看一本设计相关的书,我买的书都是相对来说理论一些的,看完之后用自己的话理解并复述转化是我必然会做的一件事情,比如上周读的书有:《无界面交互》,这本书大概讲了什么东西,有哪些让你眼前一亮的观点;比如前几天开始读的《试错:通过精益的用户研究快速验证产品原型》一本书,当时就是奔着这个书名去买的,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对MVP(最小可行性产品)的了解,结果发现这本书就像买到宝一样,里面还涉及了不少关于用研方法的阐述,确实是比较有趣。
而一般我个人碎片化学习的方式就是看一些设计分享视频、看虎嗅看36kr、看产品经理社区、看mudium、刷UI中国站酷behance之类的,一般会在地铁上或者睡前之类的。碎片学习的东西极易遗忘,所以要把好的东西分类保存起来,比如存在云笔记或者别的之类地方,然后定期去回顾重点。
最后的几句心里话
有很多人一直在抱怨设计饱和了,工作不好找,是不是UI这个行业已经不缺人了啊?
其实每一个新型领域,都会有一个阵痛期,阵痛之后才是慢慢走向成熟,尤其是互联网行业,每一个职位的兴起也就不过一二十年,所以我们会说UI设计行业没有真正的大师也就是这个道理,一个行业的“师”起码得有三五十年的经验吧?我们现在从业在互联网UI/交互设计这个全新领域中,我等不过就是小学生而已。谁也不知道未来我们这个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家也都是在摸索这个行业需要一个怎样的复合型人才。我们从平面美工到UI设计师,到UI/UX的功能划分,到今天BAT提倡的UXD设计师技能复合,只能说是对于互联网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对于整个行业来看这是件好事。
所以说不是UI这个职业不缺人了,而是说UI这个职位因为需要更加复合型人才而正在大面积淘汰人,这几年的UI行业已经混乱到(亲眼见过)一个只会用PS、懂个iOS安卓界面尺寸的人偷个作品就敢来面试。
所以说,不管当初大家是缘何进到这个行业里来的,现在都不重要了。
反正不努力就被淘汰,物竞天择,很公平。
文章转载请保留网址:http://www.iswweb.com/news/industry/1873.html